附紅細胞體病(Eperythrozoonsis)是由附紅細胞體(Eperythozoon)寄生于動物血液,游離在血漿中或附著在紅細胞表面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1928年Schilling首先報道了解情況鼠的附紅細胞體病,隨后Yoki-moff報道了犬的附紅細胞體病。在國內、牛、羊、豬、兔、驢、騾、雞、鼠等的附紅細胞體病均有報道,而犬的附細胞體病在我國的河南、江西等地也有發現。全炳昭(1990)首次報道了犬的附紅細體病。1991年云南玉溪發現疑似犬附紅細胞體病。宋興國等(1997)報道了西部六省(自治區)警犬附紅細胞體病的陽性檢出率為61.22%。該病對養犬業有嚴重的危害性,必須引起重視,本文就其病原體、臨床癥狀、剖檢變化、診斷、防治綜述如下。
一、病原本
根據《伯吉氏鑒定細菌學手冊》,將其列為立克次氏體目,無漿體科,附紅細胞體屬。附紅細胞體大小不等,呈球形(單球、雙球或鏈球)、卵圓形、短桿狀或星狀閃光的小體,姬姆薩氏染色的蟲體呈紫色有折光性,外周有一白環;瑞氏染色時,紅細胞呈淡紫色,蟲體呈淡天蘭色,有光彩陣蘭寶石。附著在紅面細胞表面的蟲全數為2—17個不等,一般為6—9個。
二、臨床癥狀
自然感染附紅細胞體病犬,病程多呈現隱性經過,即臨床上表現為無明顯或輕微癥狀,食欲與精神變化不大,不易被人發現。宋興國等(1997)從廣西、云南、四川、陜西、甘肅、寧夏六省(自治區)的500多頭警犬中抽查245頭,感染率高達61.22%,但只有一個地區有明顯癥狀,其他地區無典型病例。當患犬遭受某種應激因素(運輸、疲勞、饑餓、風雨侵襲等)的刺激,機體抵抗力降低后,可呈現急性經過,臨床呈明顯癥狀:精神不振,四肢乏力,鼻鏡干燥,眼結膜蒼白或黃染,臥地嗜眠,體溫升高至40℃左右,心跳130—180次/分鐘,呼吸30—60次/分鐘。食欲不振,有嘔吐現象,便少且時干時稀,尿少而黃。3—5天后少數嚴重患犬由于虛脫、休克及死亡外,多數可耐過急性經過而轉入慢性經過,臨床上仍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貧血、黃疸、消瘦、低燒(39℃左右)等主要癥狀。病程可拖至1個月或更長一些時間。但有相當一部分患犬常因極度消瘦,食欲廢絕等癥狀。有患犬則轉入隱性經過,成為“長期帶蟲”者。
三、病理剖檢變化
急性和嚴重附紅細胞體病犬死亡的尸體剖檢,主要病理變化為血液稀薄不易凝固;全身粘膜不同程度的黃染,淋巴結腫脹;肺臟水腫,心包積液,心冠脂肪黃染,心肌松弛;腹腔積液,肝腫黃染,膽囊充盈、膽汁濃稠,脾臟腫大,質地松軟等。除繼發感染病變外,其他組織器官均無明顯眼觀病變。
四、診斷
犬附紅細胞體病臨床癥狀、剖檢變化與許多病相似,為了確診需采用病原檢查和血液學檢查。
1 病原體檢查
(1)鮮血涂片鏡檢:采病犬血一滴于載玻片上,加入等量生理鹽水稀釋,或在血片上加入一滴0.1 %稀鹽酸溶液,將紅細胞溶解后,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即可看到病原體。
(2)血片染色鏡檢:血液涂片后用姬姆薩氏或瑞氏染色,加蓋玻片在1000倍油鏡下可觀察病原體。
2 血液學檢查
按實驗室常規法進行血液學檢查,在病的初期血液濃稠,呈暗紅色,后期血液極為稀薄,呈櫻紅色。懸滴血鏡檢,紅細胞受感染后呈現溶血性星芒狀畸形,紅細胞總數減少,平均值為350萬/mm3;網織紅細胞增加,平均值為 3.5% ;紅細胞壓積,血紅蛋白的濃度降低,平均值分別為26%和9.5%。白細胞總數增加,平均值為26500個/mm3,其分類中嗜中性白細胞增加,大單核白細胞增加,淋巴細胞減少,嗜酸性白細胞偏低。
五、防治
對犬的附紅細胞體病,全炳昭等采用鹽酸四環素,工廠按每公斤體片5—10毫克,靜脈注射治療效果明顯。宋興國等采用四環素、卡那霉素、黃色素等藥物治療結果表明:單獨使用黃色素并沒有顯著降低帶蟲的紅細胞比例;四環素、芐那霉素無論合用或單獨使用都能使癥狀不是很嚴重的患犬顯著降低帶蟲的紅細胞比例,但不能使帶蟲的紅細胞比例降到零。對病危犬用上述藥物只能輕度降低帶蟲的紅細胞比例,而不能明顯改善患犬的癥狀。對嚴重或繼發感染的病例,應配合強心、鎮吐、消炎、補液等對癥治療。
目前,對附紅細胞體的流行病學和發病機制尚未十分清楚,其生物學分類仍有爭議,但根據其發病的特點和病原體特性預防該病的綜合措施中,驅除外界蚊、蠅等昆蟲和防止疥螨、虱、蜱等體外寄生蟲的感染,減少或消除各種不良應激因素的影響均是重要環節。另外,周向陽等研究表明該病在母體與胎兒之間存在著垂直傳播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