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的疥螨病,俗稱"癩皮狗"病,是由疥癬蟲(螨)所致的,伴有劇癢、脫毛和濕疹性皮炎的慢性寄生性皮膚病。本病廣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
【病原】
疥癬蟲屬螨目中的疥螨科;成蟲體呈圓形,微黃白色,背面隆起,腹面扁平。雌螨體長0.30~0.40mm,雄螨體長約0.19~0.23mm。軀體可分為兩部(無明顯界限),前面稱為背胸部,有第1和第2對足,后面稱為背腹部,有第3和第4對足,體背面有細橫紋、錐突、圓錐形磷片和剛毛。假頭后方育一對短粗的垂直剛毛,背胸上有一塊長方形的胸甲。肛門位于背腹部后端的邊緣上。軀體腹面有4對短粗的足。在雄螨的第l、2、4對足上,雌螨在第1、2對足上各有盂狀吸盤一個,長在一根不分節的中等長短的盤柄的末端。在雄螨的第3對足和雌螨的第3、4對足上的末端,各有長剛毛一根。卵呈橢圓形,平均大小為150×l00μm。
【生活史】
疥螨的發育需經過卵、幼蟲、稚蟲和成蟲四個階段,其全部發育過程都在犬身上度過,一般在2~3周內完成。疥螨在皮膚的表皮挖鑿隧道,雌蟲在隧道內產卵,每個雌蟲一生可產卵20~50個。卵孵化為幼蟲,幼蟲有3對足,體長0.11~0.14mm。孵出的幼蟲爬到皮膚表面,在皮膚上鑿小穴,并在穴內蛻化為稚(若)蟲,稚蟲也鉆入皮膚,形成狹而淺的穴道,并在里面蛻化為成蟲。雌蟲壽命約3~4周,雄蟲于交配后死亡。
【流行病學】
疥螨主要是由于健犬與病犬直接接觸或通過被疥蟲及其蟲卵污染的犬舍、用具等間接接觸引起感染。另外,工作上的不注意,也可由飼養人員或獸醫人員的衣服和手傳播病原。疥螨病主要發生于冬季、秋末和夏初,因為這些季節,日光照射不足,犬毛長而余,特別是在犬舍潮濕、犬體衛生不良,皮膚表面濕度較高的條件下,最適合疥蟲的發育和繁殖。
【癥狀】
潛伏期的長短依疥螨蟲的數目以及條件而定,通常波動于幾天至數月之間。本病主要發生于頭部(鼻梁、眼眶、耳廓的基底部),有時也可能起始于前胸、腹下、腋窩、大腿內側和尾根,然后蔓延至全身。病初在皮膚上出現紅斑,接著發生小結節,特別是在皮膚較薄之處,還可見到小水皰甚至膿皰。此外,有大量麩皮狀脫屑,或結施性濕疹,進而皮膚肥厚,被毛脫落,表面覆有痂皮,除掉痂皮時皮膚呈鮮紅色且濕潤,往往伴有出血。增厚的皮膚特別是面部、頸部和胸部的皮膚常形成皺褶。劇癢貫穿于整個疾病過程中,當氣溫上升或運動后引起體溫升高時則癢覺更為劇烈。發生劇癢是因為疥蟲體表長有很多刺、毛、鱗片,同時還能由口器分泌毒素,當它們在犬皮膚采食和活動時能刺激神經末稍而引起癢覺。由于皮膚發癢,病犬終日啃咬、摩擦和煩躁不安,影響正常的采食和休息,并使胃腸消化、吸收機能降低,病犬日見消瘦,繼之陷于惡病質,重者則死亡。
【診斷】
據皮膚的變化,有無瘙癢及傳染性等雖可與此類癥鑒別,但必須證明患部有蟲體方可確診。錢癬(禿毛癬)及皮虱一般不使皮膚增厚;蠕形期(毛囊蟲)病沒有瘙癢,或很輕微,多數形成膿皰、濕疹、無傳染性,癢覺不劇烈,而且在濕暖場所也不加劇。
【治療】
事先應將患部及其周圍的被毛剪去,然后將痂塊浸軟去痂。除掉痂皮可涂鉀肥皂、10%煤焦油甘油液;煤酚甘油或石炭酸甘油等;或痂皮軟化后(12~24小時),用溫肥肥皂溶液洗凈,然后用0.5%敵百蟲液,擦洗患部,隔7天重復治療一兩次;或用石硫合劑涂擦患部(生石灰160g,硫磺240g,水360m1。先用適量水倒人生石灰中,攪拌成稀粥狀,然后加入硫磺混合攪拌。一面加熱,一面逐漸加水,倒完水后再煮沸l~2小時,呈琥珀色取出澄清即成);或用苯甲酸芐酯,每天或每隔3天充分涂擦患部;或用康涅克斯涂于患部。據報道,灰黃霉素可成功地用作全身性治療。
【預防】
隔離病犬,直到完全康復為止。對犬舍、犬床、墊革等物要進行清理和消毒。